top of page

強迫行為 伴隨焦慮情緒 三方治療 助患者走出困局

精神科專科

鄧萬豪醫生


轉載自 《晴報


有些人會不自覺強迫自己進行重覆性行為,希望得到一息間平靜,卻同時伴隨後悔及情緒不安,這些正是患上強迫症的病徵。有精神科醫生指出,要改善強迫症病情,認知行為及藥物治療固然重要,家人的體諒及理解同樣不可或缺,任何制止或斥責患者的舉動,只會影響病情,導致強迫行為變本加厲,令治療更見困難。


強迫症不限於重覆的強迫行為及動作,患者同時受到重覆性思想困擾,伴隨各種焦慮情緒。精神科專科鄧萬豪醫生指出,這些患者明白到強迫行為是不合理,但又按捺不住行動,陷入矛盾的狀態,並會對此感到擔心憂慮。強迫症較常於青少年期發病,心理因素及遺傳基因為主要風險因素,部份人如有其他情緒病患,患上強迫症的機會相對較高。


重覆行為徒增焦慮情緒

中五的雯雯(化名)就讀名校,學業壓力與家人的期望,迫得她透不過氣來。每次她感到困擾,便會清潔雙手減壓,洗手習慣漸漸成為她紓緩壓力的日常。可是,她每次洗手需時20分鐘,弄至雙手甩皮及潰爛。雯雯的父母見狀,不時監視她的洗手情況,結果造成了反效果,她的洗手時間愈來愈長,因為她只能依賴洗手,才得到暫時的安寧。

雯雯的行為正是每名強迫症患者的寫照。鄧醫生指出,當患者焦慮及擔心的情緒愈來愈強烈,就會作出相應行為紓緩,較常見的行為包括重覆性洗手、洗澡及執拾家居︰「他們會附帶著不安情緒,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相對於囤積狂或沉迷賭博,強迫症患者的行為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快感,純粹是焦慮與緊張的感覺。」


血清素藥物助改善病情

無可否認,當我們不理解強迫症患者的動機,就會斥責或禁止他們的行為,最終適得其反。鄧醫生解釋,患者家人覺得這些行為不合理,或會出言制止,漸漸就會造成爭執及衝突,這倒會令患者的不安情緒加劇,加重他們的重覆性行為,導致病情惡化。他勸喻患者家人,如發現患者出現強迫性行為,並有情緒困擾,便應與她們及早求醫。

針對強迫症患者病情,醫生會從心理及藥物層面入手,雙管齊下,讓患者重回正軌。鄧醫生指出,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能讓患者正視及克服強迫症背後的原因,慢慢減低焦慮的感覺。藥物方面,患者可服用中高份量的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有研究指約6至7成患者服藥後,相關病徵會有明顯改善。


鄧萬豪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