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專科
朱仲賢醫生
轉載自《星島日報》
雖然白內障是老年人常見眼疾,但其實任何年齡人士都有可能患上此症!及早認識白內障成察覺,預防問題惡化。隨着治療技術不斷改進,現時已有3種人工晶體供選擇置換。
文:衞兒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非長者才會罹患
眼科專科醫生朱仲賢指出,隨着年紀漸長或遇上其他風險因素,眼睛內原本清澈透明的晶狀體會出現老化及失去彈力。當晶狀體的蛋白質開始分解或凝聚在一起,導致晶狀體變得混濁,就會形成白內障。
如果患上白內障又沒有及早處理,病情發展至後期階段,即瞳孔呈灰或白色混濁狀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青光眼等併發症。朱醫生強調,即使是當刻接受治療,往後亦有可能導致視力喪失,因此一旦患上白內障,建議盡快進行手術,勿任由情況一直惡化。
容易誤以為「老花」
早期白內障症狀並不明顯,不少患者甚至誤以為症狀只是「老花」。事實上,當白內障病況漸趨惡化,患者產生的視力障礙會比老花更嚴重。白內障症狀包括:
‧視力逐漸模糊
‧出現眩光和重影
‧畏光
‧影像顏色變得暗淡
‧閱讀時感到光線不足
‧度數經常改變
了解高風險因素
大部分白內障的成因都是「退化性」,即是與年紀大和眼睛內的晶狀體老化有關。不過,白內障不是一種老人病,朱醫生表示,其實任何年齡的人士,包括兒童及中年人等,都可能因為其他風險因素而導致白內障的形成。
6大原因白內障提早出現:
1.遺傳,有家族病史。
2.患有系統性的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
3.眼部曾經受傷或曾接受眼部手術。
4.長時間被紫外線照射,欠缺保護眼睛的措施。
5.長期使用某些藥物,例如類固醇。
6.有600度以上深近視。
微創手術毋須住院
目前治療白內障的方法,以手術為主。手術會先移除患者已經老化的混濁晶狀體,再植入人工晶體來取代,能令患者重獲清晰視力。手術一般為微創術式,僅需要局部麻醉,完成後可即日回家,毋須住院。
比較3類人工晶體
單焦距晶體 | 高景深晶體 | 多焦距晶體 | |
特點 | 遠或近單一距離清晰。 | 多段距離清晰,擴展深景。 | 遠、中、近,多段距離清晰。 |
優點 | 視覺質素高,適合大部分人士。 | 焦點較長,轉換視覺更自然。 | 遠、中、近距離視物均清晰,免卻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帶來的不便,一次解決近視、遠視、散光及老花問題。 |
限制 | 無法同時矯正遠、中、近多段距離。 | 近距離視力不及多焦距晶體。 | 光圈/眩光適應需時。 |
適合人士 | 不介意佩戴眼鏡。 | 日常需要使用電腦或駕駛等。 | 不想佩戴眼鏡,日常需要應付各種距離。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