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前中後期指引 外遊防病備忘

家庭醫學專科

冼嘉玲醫生


轉載自《星島日報


年底假期較多,許多人都計劃這段時間外出 旅遊,歡度佳節。然而,無論旅程長短,均應做 足防病措施,尤其長期病患者、長者及小朋友更 需小心。專科醫生特別提醒大家,慎察那些容易掉以輕心的旅行前、中、後期預防感染措施。 事前預備要項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冼嘉玲表示,出發前應妥備旅遊藥物。健康成人可攜帶一些成藥,包括退燒止痛藥、止瀉藥、暈浪藥及過敏藥等,亦宜帶備一些處理傷口的用品。針對小朋友,家長應諮詢醫生, 為他們處方相關旅遊藥物,不建議自行配藥。       需要長期服藥人士如長者,建議先與醫生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旅遊,特別是前往偏遠的地方或行程較長,也要謹記攜帶足夠藥物,亦應準備後備藥物,並分開放置於手提及寄艙行李。有需 要人士可見醫生獲取病情及藥物證明書,即使旅遊期間若求診,也能方便與當地醫生溝通或 配藥。有特殊健康狀況人士如哮喘患者, 選擇旅遊地點前,宜了解當地天氣變化、 空氣污染程度等可誘發哮喘的因素,評估 是否適宜前往。 如前往某些地區可能有需要接種特定預防疫苗如黃熱病、肝炎或傷寒疫苗等,更需至少提前6至8星期諮詢 醫生,確保完成接種所需的疫苗。


旅行期間/後期保健


  乘坐長途巴士或飛 機時,應避免穿着過於緊身的衣服鞋襪,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同時需多喝水,避免飲用酒精 或咖啡等刺激性飲品,定期進行關節和腿部舒展運動, 預防深層靜脈血 栓和關節僵硬等情況。外遊期間應保持 飲食及個人衞生,進食 前和如廁後一定要潔手。 避免進食生或半熟的海產包 括貝殼類,進食火鍋或燒烤時,食物需徹底煮熟才吃, 更不應光顧無牌熟食檔。  


冼醫生說:「如外遊期間出現腹瀉、嘔吐等水土不服情況,成人應攝取充足水分,亦可適量飲用電解質飲品。如有需要,可按指引服用一些止瀉藥、止嘔藥,以緩解不適,然而這些藥物不 適合小朋友服用,故家長宜適當調整行程,讓孩子有足 夠休息,期間確保他們攝取 充足水分,以防身體出現脫 水情況,有需要應考慮在當地求醫。某些地區會令人出現時差反應,使人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卻失眠,建議在首 數天可安排較輕鬆的行程, 預留充足的休息時間,以適 應當地時間規律,調整生理時鐘,可助減少不適。」  


回港後如感不適應及時 求診,告知醫生曾到訪的地點,以防延誤治療,而某些 疾病會於旅行後數天或數周才出現,例如登革熱、瘧疾等,宜多加注意。


慎察基本用藥禁忌


退燒止痛藥


  • 退燒止痛藥主要分兩類:撲熱息痛及非類固醇消炎藥。

  • 建議隨餐或飯後服用,以減少胃部不適等副作用。

  • 如正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應避免同時服用其他含有此類成分的藥物,以防過量或引發不良反應。

止瀉藥

  • 需要慎用,在出現高燒或血便等症狀時,應避免自行服用止瀉藥,建議盡快求醫。

  • 小朋友使用前需詢問醫生, 處方合適藥物,家長不應自行配藥。

止嘔藥


  • 常見副作用包括嗜睡、頭 暈、口乾等。如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心跳不規則、過敏反應等),應立即就醫。

  • 兒童使用前需詢問醫生,處方合適藥物,家長不應自行配藥。


止暈藥

  • 俗稱「暈浪丸」,通常含抗組織胺成分,能有效減少暈車、暈船的症狀。

  • 建議在出發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以達最佳效果。


抗過敏藥


  • 主要包括抗組織胺藥物,能 助紓緩敏感徵狀。

  • 抗組織胺藥物可減少過敏症狀,第一代藥物可能引起嗜睡,第二代藥物一般較少或不會引起睡意。


註:某些成藥不適合孕婦、哺乳期婦女或有特定健康問題人士,使用前應詢問醫 生。若服用後症狀仍持續或加重,應及早求醫,切勿自行增加劑量或服藥頻率。服用任何藥物前,應先向家庭醫生或醫護人員徵詢意見。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