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乳癌治療新技術 病灶定位 追蹤前哨淋巴

乳腺外科專科

周芷茵醫生


轉載自 《信健康


醫學不斷進步,乳癌的治療方法亦日趨發達,其中,病灶定位及追蹤前哨淋巴均發展出新技術,前者協助外科醫生準確地找出病灶位置,後者則打破必須切除所有淋巴的固有做法,讓部分患者免受水腫等後遺症之苦,提高治療成效及患者術後的生活質素。

乳癌普查日漸普及,發現臨床觸摸不到病灶的機會也愈來愈常見。要準確地切除病灶,外科醫生必須在術前定位。

其中「術前鈎針定位」(Hook-Wire Needle Localisation)是傳統上最為常用的定位方法,須在手術當天提前進行。患者首先須接受局部麻醉,然後放射科醫生會利用影像找出病灶位置,從而穿入前鈎針,將針尖放於病灶附近。此法的準確度甚高,惟始終有部分針暴露於皮膚外,患者被送往手術室途中有可能移位,影響準確度。另一種定位方法,是預先為患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將病灶顯影出來,惟具潛在輻射風險,患者可能需要被隔離。

免全淋巴切除

此外,近年的新技術「磁種子定位」(Magnetic Seed Localisation),在放射科醫生在影像引導下把一枚體積僅如米般大小磁性種子植入病灶。磁種子利用探針定位,無論種子方向如何,外科醫生都可以從任何方向輕易檢測得到。

由於磁種子沒有活動部件,故可避免像鈎針般出現移位的潛在風險,同時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此法亦較安全,即使停留於患者體內也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也沒有輻射的風險,因此可在手術前數天植入,簡化了手術當天的程序,避免延誤。

浸潤性乳癌是最為常見的乳癌,除了入侵乳房組織,亦有機會轉移至腋下淋巴。然而,這些轉移並非肉眼或掃描所能偵察。因此在多年前,乳癌外科手術,無論全乳房切除還是局部切除,都必須完全一併切除所有腋下淋巴,其好處是能將癌細胞一網打盡。但淋巴有如身體的驛站,封閉一兩個尚能應付交通,一旦失去所有驛站,便會人仰馬翻,淋巴液於是集中到手臂,形成淋巴水腫,不但影響外觀,亦令日常生活大為不便。

後來醫學界發現,若臨床淋巴未受感染(cN0),便可進行「前哨淋巴追蹤」,用以判斷轉移情況,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全淋巴切除。所謂「前哨淋巴」,是指乳癌細胞轉移時,最先受到侵襲的淋巴,醫生會在切除乳房期間取下前哨淋巴,並即時進行急凍切片化驗,若證實前哨淋巴已有轉移,便須清除所有腋下淋巴;相反,若未有發現乳癌細胞轉移,則可考慮保留淋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