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七型便便 睇你腸道健康

外科專科

謝俊耀醫生


轉載自《活好的


香港人生活繁忙,飲食多肉少菜,影響排便習慣,引致腸道問題。普遍人認為,必須每日排便才是正常,但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排便頻率並非取決於腸道是否健康,最重要是便便形狀「靚仔」。


香港人的腸道問題,千奇百怪都有,最普遍是肚痛、屙血、便秘等。外科專科謝俊耀醫生表示,屙血可發現在任何年齡人士,一般是因多肉少菜、少飲水及少運動,令大便變硬甚至便秘,排出時引致肛裂;而長者則是可能因機能衰退,排便不夠力,有肛裂、痔瘡機會,不過長者的腸癌發病率亦較年輕人高,故要多加留意。


至於如何決定腸道是否健康,謝醫生表示,「好多人以為每日都都排便,有一日無就當自己唔正常。」但其實排便習慣每日3次至3日一次都算正常,只要便便的形狀「靚仔」就不是大問題。如何決定便便「靚」,則可根據國際醫學界公認的大便分類法-「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將大便分為七種狀態,再細分成便秘、正常及腹瀉三個分類,從中檢視自己的腸道健康。


屙黑便要注意

至於便便的顏色,謝醫生說,這是反映曾吃過的食物顏色,一般呈深綠色、深啡色或淺啡色均屬正常,不過若排出深黑便,「黑到好似頭髮咁黑嘅大便」便要注意,因黑便有機會是胃或十二指腸的上消化道出血所致,形成深黑色的大便;而帶有黏液便可能是有腸炎、息肉、腸癌等腸道問題;有時甚至混合一些膿液排出,便可以能有嚴重腸道炎症,建議求醫檢查。


坊間有不少益生菌或其他營養補充品,聲稱有助腸道健康。謝醫生表示,腸道入面本身有好菌、壞菌及不好不壞的伺機菌;益生菌則屬於好菌,有些病人腸胃炎後,腸道細菌出現失衡,故食益生菌有助調和腸道細菌的平衡;不過,他提醒,益生菌要小心食,因為益生菌都有其副作用,如經常放屁、出紅斑、藥物敏感情況,因此必須跟循建議使用量服用。


不建議長期依賴瀉藥

至於其他協助排便的補充品,謝醫生則強調不建議病人服食不必要的瀉藥,因長期服食,令腸道蠕動出問題,萬一停服便無法自然地排便,即瀉藥份量會愈食愈多,對身體有不良影響。要腸道保持健康,謝醫生建議公眾應保持健康的生活及排便習慣,如少肉多菜、多飲水、多運動等,而且於40歲後便應腸鏡檢查,因近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而腸癌有九成是由息肉演變,及早檢查,發現息肉便可及早切除,是有效預防腸癌的方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