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衰竭等於生命終結?

曾振峯醫生️(心臟科專科醫生)


轉載自 星島日報


心臟科專科曾振峯醫生指,心衰竭是由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導致心臟泵血功能受損而引起的臨牀綜合症。
心臟科專科曾振峯醫生指,心衰竭是由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導致心臟泵血功能受損而引起的臨牀綜合症。

心臟衰竭是由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導致心臟泵血功能受損而引起的臨牀綜合症。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其他包括瓣膜性心臟病,不受控制的高血壓,心肌炎引起的後遺症,以及某種形式的遺傳性心臟病。由於心臟泵血功能惡化使身體各器官的血液供應減少,激活了身體某些激素,導致心臟出現病理性的生理補償反應,繼而形成惡性循環,令心臟功能進一步惡化。


心臟衰竭無疑是一種致命疾病,它的死亡率甚至比許多癌症如大腸癌、淋巴癌更高。心臟衰竭意味心臟未能有效地填充血液並輸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這種複雜的臨牀綜合症症狀由輕症至需要移植的末期可約分為4期。患者通常始於有心臟衰竭危險因素(A期),然後進展為無徵狀的心臟結構或功能障礙(B期)。一旦徵狀變得明顯,就被稱為C期心臟衰竭。D期則是指儘管使用了指引建議的藥物和其他治療,心臟衰竭徵狀仍干擾着患者日常生活並導致反覆住院。


心臟衰竭是香港入住醫院的五大原因之一。但心臟衰竭並不一定意味對患者判處死刑。如果在心臟衰竭的早期階段開始醫治,通過現代醫療和設備療法,病人的預期壽命和生活質素都可以顯著改善。


美國和歐洲心臟病學會的當前指南建議採用「4大支柱」的四聯療法,包括ACEI/ARB/ ARNI、β受體阻滯劑、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和 SGLT2-1,以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隨着心衰竭患者盡早開始及根據臨牀數據調整「4大支柱」藥物,壽命年數將可以增加長達6年,而住院的頻率也可以大大減少。此外,更多新的治療藥物也正在研發中,有助心衰竭相關的住院率及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