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專科
文浩然醫生
轉載自《經濟日報》
膝蓋痛不只會發生在長者身上,年輕人膝痛的情況也很普遍,只是成因跟長者略有不同。骨科專科醫生文浩然指出,大眾對膝蓋痛有眾多迷思,以致延誤求診,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甚至影響康復進度。
膝痛並不一定是膝關節出問題,膝蓋附近有其他組件可引致痛楚,包括肌腱、韌帶、軟組織如半月板。不同年齡層各有常見的膝蓋毛病,如十多歲學生或因發育時期不停做運動,引致肌腱發炎;年輕人膝痛大多跟過度使用、炎症或運動創傷有關,如經常行山及跑步,菠蘿蓋及肌腱易長期發炎,結構損傷可令膝蓋疼痛。
膝痛原因眾多
中年人則有機會是軟骨磨蝕,肌腱狀態較遜色,容易有小扭傷。至於退化性膝關節炎則較常出現在長者身上,文醫生說,年紀大不一定有膝痛,即使關節已經出現退化,但若其筋腱及肌肉狀態仍然良好,可維持膝蓋的穩定性,或很少出現痛症。有部分膝痛是關乎內科問題,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引致。
另外,也有些個案是找不出病因,純粹跟體重有關。如有位二十多歲男病人,身形龐大,體重高達200磅,因負荷大,膝蓋長期疼痛,做了多項影像檢查都未發現有任何損傷。後來他減肥、做物理治療,同時使用消炎止痛藥、藥膏等去紓緩痛楚。
運動量要恰當
有些人認為不做運動,便可減低膝痛機會。文醫生認為,長遠來說,少做運動會令肌肉質素、下肢的靈活度和平衡力變差,增加意外及扭傷風險,也會導致膝痛。有研究指出,缺乏鍛練的短短兩三星期,肌肉就會有較顯著的流失,年紀愈大,流失的速度也愈快。曾有做完下肢手術的病人,臥床休息只兩三日,雙腳已經變成大細腳。
文醫生強調運動不要過量,尤其是上落樓梯或行斜路時,膝蓋的負荷會倍增。過分使用膝蓋的筋腱、肌肉及軟骨都可誘發痛楚。有運動習慣的人跟無做運動的人,由於耐力不同,合適運動量也有不同定義。因此當走路時感到有一點不適,就應停下來休息,不要硬撑。他說:「走路走得多,跟汽車一樣,行車里數愈多,機件損耗愈大。」
耐力雖然可以靠訓練去提升,但軟骨卻不能靠訓練去強化,它仍然有機會因運動量增加而磨蝕。他強調運動仍是必須的,因膝蓋除了關節,仍有很多重要的組件需要靠運動去減緩流失,如肌肉。肌肉愈強大愈能保護膝關節,防止軟骨受傷。
文醫生說:「首先,運動一定要做,但要適量,尤其是上山下山增加負荷的運動或撞擊的運動,要盡量小心。第二,要有適當的肌肉鍛練,確保肌力及平衡力足夠去保護膝蓋。第三,飲食要均衡,好好控制體重。」
落雨膝蓋隱隱作痛
不時又聽說下雨天,總會膝痛。文醫生解釋,很多人無論是年輕或年長,轉天氣會膝痛,或跟疾病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跟人體的構造有關。當天氣轉差或潮濕時,外在的氣壓會降低,關節內的氣壓相對地增加,出現膨脹。由於膝蓋壓力增加,就會令人感到不適,尤其是本身膝蓋有退化問題的人士,痛感就會更加明顯。
常聽說出現膝痛時,就要補充葡萄糖胺。文醫生指出,結晶型葡萄糖胺理論上有助修補軟骨丶紓緩痛楚及延緩退化,但研究結論不是絕對,效果因人而異。對於出現軟骨初期磨蝕的人士,可考慮服用改善狀況。
非入侵性治療
在治療方面,一般是採用非入侵性治療,如物理治療。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而安排超聲波、熱敷、磁療等療程。處方的藥物包括口服的消炎止痛藥、外敷的藥貼或藥膏。此外,還有復康訓練,讓病人練習膝蓋力度、肌力及平衡力等,以助長遠地保護膝蓋。
文醫生表示,曾有病人扭傷膝痛,並沒有即時去求醫做檢查。「這樣處理會延誤了治療,甚至導致病情惡化。膝蓋受傷應即時求診,做檢查並獲得正確診斷。沒受傷就先在家休息,或服用一兩粒止痛藥,如痛楚仍持續數日,就需要求醫。」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