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最新指引出爐 應付便秘有方法可依

本地慢性自發性便秘的患病率約14%,即每10人就有一人深受其害。以往香港醫生會跟隨歐美及亞洲指引去治療便秘人士,直至今年4月,7名本地腸胃科專家包括筆者,合力制訂一套共識聲明,為香港專科醫生、家庭醫生及普通科醫生,提供針對便秘問題的評估、診斷、非藥物及藥物治療指引,讓患者得到更全面的幫助。

醫生在診斷便秘個案時,必須了解患者的排便次數及習慣轉變,例如是否由每日一次大便變為隔天一次,甚至一星期才一次等,以及可有大便困難等,再綜合生活及飲食習慣來評估成因。

伴隨其他症狀須注意

此外,醫生亦會要求患者告知大便狀態,以助診斷。我們普遍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如屬第一型,即大便呈一顆顆硬球並很難排出;或是第二型,呈表面凹凸的香腸狀,已可定義為便秘。

如果患者有大便出血、消瘦,或大便時腹部疼痛等徵狀,特別是老人,醫生便要進一步了解是否因癌症或瘜肉引致。另外,部分藥物如去水丸、治療柏金遜症藥物、部分血壓藥或鈣片等,都有機會引致大便不暢通,所以醫生須查問患者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並重新分配藥量或種類。

部分個案或需要作更多檢查,以幫助患者糾正如廁姿勢。排糞造影(Defecography)可讓醫生透過影像,知道患者如廁姿勢是否正確;其後再安排護士跟進,指導患者正